2022年,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力争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8%以上。
一、抓好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一)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推行“按图索粮”和订单化生产,稳定粮食面积327万亩、产量127万吨以上,发展以水稻为主的优质专用粮食200万亩。认真落实种粮农民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实施好财政支持农业生产托管项目,试点开展农业生产“大托管”,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总数达1970个。
(二)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加大标准化的优质蔬菜基地建设,蔬菜播种面积达到39万亩,设施蔬菜大棚面积达到2.46万亩。支持香菇、灵芝等食用菌做优做强,食用菌产量力争达到2.03万吨。以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为核心调控指标,落实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确保2022年能繁母猪保有量稳定在2.3万头左右、规模养猪场保持在60家以上,落实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机制,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三)抓好其他重要农产品生产。推动茶产业振兴、家禽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示范茶园5个,推进家禽立体笼养改造。实施绿色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建设“新型跑道养鱼+稻渔综合种养”示范点,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5万亩。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支持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5.5万亩。
(四)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稳妥有序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试点。巩固“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成果。
(五)建设高标准农田。2022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6.1万亩,宜机化改造3.7万亩。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级。优先将大中型灌区建成高标准农田。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共同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
二、启动实施“两强一增”行动
(六)推动科技强农。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推广应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6%。实施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实施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加强县乡农技队伍建设。培训高素质农民1200人。实施种业强市建设行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完善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库(场、区、圃)1个。做好水稻南繁加代和正季育种工作,争取宣粳系列、宣粳糯系列各有1个品种进入省级初审。加强地方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挖掘皖南黑猪、宣州鸡、皖南牛等地方品种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禽、农作物新品种(配套系)。加速良种引进、推广与应用。实施种养业提质增效行动,培育有影响力的“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企业品牌1个,产业品牌2个。实施农业绿色循环发展行动,推进农作物制度创新,推广应用间种、套种、轮作等7.5万亩。实施数字赋农行动,新增数字农业工厂5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5个、累计达90个。
(七)推进机械强农。实施优势产业集群壮大行动,发展优势农机产品。实施特色农机研制补短板行动,实施特色农机“专、精、特、新”发展行动,支持企业研制适用于丘陵山区、特色经济作物及养殖业发展的农机装备。落实农机购置及报废更新补贴政策,推广大型复式智能高效机械。实施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经济作物和畜牧、渔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4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5%。实施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行动,建设8个育秧中心、8个粮食烘干中心,1个水稻、油菜全程机械化高标准综合示范基地,1个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5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加快农田宜机化改造,提高农机作业通行条件。实施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建设行动,新增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32个,累计达298个。
(八)促进农民增收。实施财产性收入扩量行动,力争25%以上的村级股份合作社实现分红。实施经营性收入壮大行动,大力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发展到1.17万个,农民合作社稳定在3600个以上,建立完善全市统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管理服务平台。
三、加快发展乡村产业
(九)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优化种养业布局,围绕优质粮油、畜禽、特种水产、果蔬、茶叶、木竹、中药材、山核桃、食用菌、烟叶等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建设一批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原料配套生产基地。做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产业带)。推进“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争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8个以上。持续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力争全市一产总产值达330亿元以上,增速达10%。打造一批建设水准、科技含量、智能程度、生产效率、质量效益、共富成色“六高”集成融入农业现代化元素的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休闲农业等领域的“未来农场”,每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至少打造1个。
(十)做优做强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加大绿色食品产业“双招双引”力度。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个以上,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990亿元。
(十一)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依托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高标准创建10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支持宣州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启动长三角农业与健康创新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推进农村创业创新。积极开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工作。持续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30个以上。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深化“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行动。着力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设施、服务、管理水平。力争创建省级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星级园区)7个,大力发展休闲养生游、共享农场、共享田园等休闲农业新业态。组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景点路线推介。依托中国农民丰收节、24节气及地方特色节庆活动,提升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长三角区域的知名度。结合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
(十二)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全力推进中央、省环保督察等涉农问题整改。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推行农药购买实名制、化肥施用定额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达41.5%,“三大主粮”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3%,农药利用率达41.5%。推进粪肥还田利用和商品有机肥生产,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2%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持续实施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行动,推广应用全生物质可降解农膜,废弃农膜回收率达82%。抓实长江“十年禁渔”。提升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能力。持续防范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来物种入侵蔓延。
四、统筹推进乡村建设
(十三)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出台宣城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方案。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定在95%以上。巩固成果完善功能,新建“生态美”超市30个左右,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试点普及率。改造提升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3万户,强化厕所粪污和污水治理衔接,完善农村厕所管护服务体系,继续开展省级改厕长效管护示范县创建,巩固户厕问题摸排整改成果。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51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4条黑臭水体治理任务。持续深化“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和绿化美化行动,完成440个重点自然村整治任务,持续加强高速高铁沿线、河道岸线、省市县毗邻区域环境整治。高质量完成33个省级美丽乡村和26个市级美丽乡村建设,新申报创建一批美丽乡村中心村,实现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全覆盖,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十四)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积极培育打造农业产业互联网。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益农信息社可持续运营。
五、抓好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
(十五)以系统集成思维开展示范片区建设。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原则,突出沿边沿线、自然禀赋和产业特色,围绕“成规模、有特色、高水平”的建设目标,在全市建设23个特色产业、农旅融合、生态康养等类型的示范片区,实施“一区一策、一区一品、一区一韵”,差异化发展。
(十六)切实落实示范片区建设各项举措。坚持“一引领五集成”,高位推进示范片区建设。强化规划管控,片区内村庄有保有弃,统筹资源、统筹推进。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意识,整合资金、政策、项目各类资源向示范片区倾斜,重点在农业“标准地”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产业融合项目、农业科技服务、农村改革试验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片区的乡村振兴示范效应。
(十七)推动示范片区建设出成效。积极加强示范片区工作调度推进,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的要求,以比学赶超的方式,切实打好乡村振兴擂台赛。强化结果运用,与相关支持政策、资金分配、项目安排相衔接,力争率先突破,构建宣城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乡村基本单元,打造一批先行示范的乡村振兴先进典型。开展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115”工程,积极申报创建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
六、完善乡村振兴推进机制
(十八)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健全完善市、县、乡、村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制定“四个优先”落实清单,明确目标举措。做好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月分析季调度年考核工作,开展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表彰评比。
(十九)创新金融支农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探索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公司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基金。强化涉农信贷风险市场化分担和补偿,发挥好农业信贷担保作用。支持涉农企业上市。扩大特色农产品保险,探索开展村集体收入综合险试点。拓展农业担保范围。用好农机融资租赁工具。
(二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乡土人才“四带”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人才下乡返乡。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计划。研究制定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
(二十一)抓好农村改革重点任务落实。启动农业“标准地”改革。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继续落实“一抓六动”专项行动,大力推广村级集体经济抱团发展模式,鼓励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接农村公益性项目。2022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比重达到30%。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总结好旌德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土地流转率达到57%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