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持续推进安徽自贸试验区宣城联动创新区建设的建议,现答复如下: 一、宣城联动创新区基本情况 宣城联动创新区2021年9月作为我省首批联动创新区获批,实施范围为59.78平方公里,包括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宣城经开区”)和广德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广德经开区”)2个区块。宣城经开区区块总面积29.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及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医药食品(宠物食品用品)等优势产业,积极与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形成联动效应。广德经开区区块总面积29.98平方公里,包括主园区(26.21平方公里)和西区(3.7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1个新兴产业:新能源,2个主导产业:电子电路、汽车及零部件,2个优势产业:智能装备、新材料。 二、宣城联动创新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有力有序推进工作 一是设立专门机构。在市商务局设立市自贸改革推进办公室,安排4名行政编制,负责指导和协调宣城联动创新区工作。宣城经开区区块设立自贸改革联动创新服务中心(营商环境促进局),广德经开区区块在经济发展局加挂联动创新办牌子,均安排专人具体负责联动创新区相关工作。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将宣城联动创新区发展列入宣城市市直单位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专项任务,增强部门工作主动性和参与度。三是明确重点工作。2022年印发《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宣城联动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和任务分工的通知》(宣政秘〔2022〕14号)和《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宣城联动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任务分工》。任务分工依据22条主要任务和措施,从九个方面细化量化为81项具体重点任务,对宣城联动创新区实施方案未来三年(至2024年)重点工作,逐项明确了具体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每年制定年度工作要点,明确工作方向,落实落细各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宣城联动创新区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制定工作。四是加强队伍建设。举办自贸试验区暨联动创新区建设专题研讨班,邀请省自贸办领导授课,赴芜湖片区考察学习。接待浙江省自由贸易发展中心一行来宣调研座谈,学习先进经验。 (二)自主探索一批制度创新举措 会同市委改革办、市直相关单位和两区块形成推进自主创新工作的强大合力,截至目前已有2项制度创新案例在全省复制推广(长三角区域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工业项目用地“周转池”制度)。两区块围绕园区管理体制机制、产业培育发展、行政审批、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完成31项自主改革试点任务。宣城经开区区块建立“工业企业发展分级评价机制”;围绕“2+3”产业链开展招商工作;实行项目审批“极简办”模式;建设为企业服务中心。广德经开区区块创新打造“零工市场”就业便民服务平台;大力支持电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依托皖东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持续放大“保税”+“港口”叠加效应。 (三)积极推进复制推广工作 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在全市范围积极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278项国务院和各部委集中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中,我市具备复制推广条件的88项任务完成率100%。安徽自贸试验区首批44项制度创新成果中,我市具备复制推广条件的18项任务完成率100%。安徽自贸试验区2022年度80项改革试点经验中,我市具备复制推广条件46项任务完成率100%。安徽自贸试验区2023年度制度创新案例中,我市具备复制推广条件33项,已完成复制推广19项,正在积极推进其余14项。 (四)积极落实省级赋权事项 宣城联动创新区共承接省级赋权事项44项,其中权力事项22项、公共服务事项7项、行政权力中介服务便利化改革事项2项、内部审批事项4项、事中事后监管事项9项,已承接33项。目前,根据省自贸办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实际需求,开展动态调整赋权需求清单工作。 (五)加强联动发展推动跨区域合作创新 一是科创联动。深化与上海科创联动,广德经开区区块依托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603基地,持续推进长三角区域航天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引入上海临港集团运营广德创新港科技孵化器,入孵企业70家,获评第二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宣城经开区区块与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合作打造协同创新中心,构建研发在沪、产业在宣的“科创飞地”新模式;今年以来与沪苏浙高校院所签订技术合同成交额共855.5万元,同比增幅798%。二是产业联动。围绕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等主导产业,持续推进跨区域产业项目合作,引进省内外投资项目118个,协议投资额533.27亿元,海螺集团光伏BIPV项目、中鼎亚德林智能压铸低碳循环产业园项目、江苏众钠钠离子电池系统项目、浙江青钠科技钠离子储能电池项目等一批项目启动建设。三是平台联动。与浙江省海港集团合作,建设宣城国际陆港,开展海铁联运。宣城至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班列累计到发集装箱4.8万余标箱,服务外贸企业200余家,为企业节约物流费用近3000万元。开通宣城至宁波舟山港光伏客户专列、长三角地区首趟卫浴专列和“宣城 黄山 池州—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联合班列,推出全程“一单制”运输模式。宣城国际陆港开展中欧班列支线服务,开行“宣城-宁波舟山港”宁波中远海运物流专列。今年2月开通宣城至上海港海铁联运班列。支持皖东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与安吉上港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畅通“广德-安吉港-上海港”公路+江河运输通道。 (六)积极推进外资工作 1-4月,宣城联动创新区实际使用外资312万美元,同比增长18%。积极开展“徽动全球百团出海”行动,宣城经开区区块积极对接拟增资香港投资项目,助力市直赴港澳经贸团组推进取得可喜进展,广德经开区区块参与赴泰国越南印尼举办经贸投资合作系列活动,持续开展包保服务优化外商投资环境。积极推动对外投资合作。广德经开区区块企业广信农化自2022年以来全球投资布局全面加速,已在境外设立15家企业,协议投资额达8.56亿美元,占全市的46.9%。 (七)推进外贸新业态快速发展 1-5月,宣城联动创新区实现进出口4.6亿美元,同比增长20.47%。积极推进宣城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常态化开展跨境电商、RCEP等业务培训,跨境电商工作连续两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1-6月宣城联动创新区共有46家跨境电商实绩企业,相比去年同期增加12家,跨境电商交易额5.29亿元,同比增长23.54%。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持续推动制度创新和复制推广等工作 一是主动学习借鉴长三角地区及省内外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先进做法,大力推动两区块立足企业诉求和发展短板,围绕产业、贸易、投资、科技等领域,积极探索形成制度创新成果。二是积极推动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工作。持续落实好招大引强、重点项目建设、省级赋权事项承接等宣城联动创新区建设重点工作。三是按照省自贸办等省有关部门工作部署,高效承接省级赋权事项,推动赋权事项切实发挥实效。 (二)持续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宣城联动创新区两区块要积极围绕新能源光伏、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依托省级汽车及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集聚优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牵引带动作用,创新招商方式,拓宽“重点企业招商、载体平台招商、产业基金招商”等途径,延伸工作触角,提升项目招引质效,不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全力推动主导产业发展。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引进专家团队,建设好宣城先进光伏技术研究院等专业研究机构,服务产业加速发展。持续推动海螺集团光伏BIPV项目、中鼎亚德林智能压铸低碳循环产业园项目等重大项目发展建设,以重大项目为引领,带动全区转型升级发展。支持引导设立新生代企业家协会等平台,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增添活力。 (三)持续推动外资外贸提质增效促发展 一是开展外贸增效行动,全力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发挥好现有美欧、RCEP成员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等28个海外仓作用,积极拓展布局新的海外仓;出台配套政策支持外贸企业拓市场,鼓励两区块引导“专精特新”、“小巨人”等各类企业开展外贸业务扩增量。二是开展外资招引行动,加强与境内外商协会联系对接,加大境外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招引力度;完善服务体系,全力推进重点外资企业早到资早入统。三是开展平台通道提升行动。全力推进宣城综合保税区项目建设,推动皖东南保税物流中心提质增效;推进宣城国际陆港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稳定运行宣城、黄山、池州海铁联运联动班列,构建安全稳定高效开放通道。 (四)持续推动区域合作融入一体化发展 依托“一地六县”合作区、苏皖合作示范区、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等平台,积极主动与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等省内外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联动合作,力争与长三角地区自贸试验区、联动试验区签订合作协议。围绕共建共享、产业协同、互联互通等方面内容,争创一批制度创新成果,着力打造长三角产业转移和新兴产业聚集地,在纵深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争当排头兵。 办复类别:A类 公开属性:不予公开 联系人:陆稚如 联系电话:0563-2812312 宣城市商务局 2024年8月5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